2021年7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印發《 關于進一步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的意見》。 社會的主要矛盾發生變化,教育將更加重視育人的本質內涵。 落實立德樹人是根本任務,高質量發展是戰略主題。 那到底為什么要“雙減”? 一是基礎教育整體生態失衡,孩子課業負擔過重; 二是“超綱”、“超量”、“超時”、“超前”, “四超”成為學習常態,孩子身心健康逐漸出現問題,“學得多、學得難、學得苦、學得煩”。 “雙減”就是要解決基礎教育階段作業和校外培訓引發的學生課業負擔過重問題,同時改變這種嚴重影響青少年的健康成長,增加社會焦慮,破壞教育生態的現狀。 但“雙減”,真正減的是什么? 其實它真正減的是這兩個:一減不踏實努力的孩子,二減不重視教育的父母。 為什么這樣講呢? 你看“雙減”實行至今,學生表面的學習負擔是減輕了,作業能少就少,學生看似時間充沛了很多。 但考試要求降低了嗎? 對學生的要求降低了嗎? 答案是沒有, 中考和高考依然在那里。 中考的刷人率是50%,也就是一半的人在15歲的時候面臨沒有高中可以上,這是個特別殘酷的數據。 好不容易進了高中,高中依然難。 全國有名的大學就那么幾所,尖高精的教學和教研資源依然集中在屈指可數的211、985高校, 對高端資源的競爭依然白熾化。 所以說這樣有限的資源下,想慢悠悠的快樂學習是很難的,甚至是不存在的。 中考和高考依然在那里,想要進入好的學校,有一個好的未來,不努力的學習怎么爭得過你優秀的人,相反,努力才應該是人生的常態。 再看家長,家長比之前輕松了嗎? 當然,這里就要區分一下家長的類型了。 不負責任的家長有沒有“雙減”都是輕松,因為這樣的家長本身對孩子沒有任何期望和規劃,“雙減”影響不到他們。 對希望自己的孩子往前沖一沖的家長,“雙減”政策無疑是對他們的挑戰更大了。 他們以前還寄希望學校,現在學校一放松,靠的只有自己。 這無疑對他們的素質要求更高了,畢竟不是所有家長都擅長教授學校的科目知識。 這也就是為什么朋友圈里的一句話會瘋傳: 雙減,一減不踏實努力的學生,二減不負責任的家長。 這句話太對了。 任何一個政策,都會對個體家庭造成雪崩般的影響,不努力,不重視,孩子怎能有一個光明的未來? “雙減”政策的實施其實是想以新的教育制度與體系促進每個學生全面發展、主動發展、特長發展與健康發展,滿足每個學生獲得因材施教的權利與支持,培養每個學生具有終身學習品質與創新精神及實踐能力,成為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建設者與接班人。 簡單來說,國家希望孩子的教育符合成長規律,孩子能夠五育全面發展,能夠積極自主學習,同時,可以創建“家校社”和諧合作的教育生態。 未來社會需要的是會學習的、綜合素質能力強的人才。 我們必須在孩子義務教育階段就完成對孩子的思維引導、習慣培養、能力塑造,讓孩子擁有學習的能力和自我管理的意識,才能順應時代的洪流,走得更高更遠! 那如何更有效的學習,有方向的學習呢? 天標教育科技通過咨詢引導的方式讓孩子掌握到“思維、方法、工具”,能夠按標準化操作流程“思考,操作,檢查”,學會自主獨立地去解決問題、檢查問題,讓每個孩子具備主動學習和自我檢查的思維和能力! 現在的教育大部分都是基礎教育,包括以前教培也是采取的這種方式。 它針對的是具體的知識點、課程內容等,都是可見的,比如教材、習題冊、試卷等。 相反,咨詢教育,它是站在管理者的角度,用“思考,操作,檢查”的方法,去解決一些看不見摸不著,但是又實實在在存在,是很多學生常常會遇到的問題,比如沒有思路,認識不清,模棱兩可,沒有靈感等等。 通過咨詢教育和基礎教育后所獲得的能力也是不一樣的。 基礎教育是通過對一個知識點的不斷練習,最終達到熟能生巧的效果。 而咨詢教育,是通過對“思考,操作,檢查”思維的引導,最終到達觸類旁通的效果。 一旦掌握到了這種“思維、方法、工具”,孩子便不用再受時間和空間的限制,不必時時都要去請教老師,他已經具備自己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舉個例子,像學科知識,孩子不需要像以往一樣去一直刷題,也能有效的學習。 同時,不單單是學科學習,像發展畫畫、打籃球、彈吉他之類的興趣愛好或者今后的工作,他都能通過這種“思維、方法、工具”去有效的處理好,這是真正能夠受益終身的一種思維、方法、工具! 選對老師,受益三年 選對方法,受益終身 教育孩子就是要給他最好的 一次選擇 一生改變